400 015 0896

十五派教学法

十五派教学法是由任晓珲在2015年创建的一种由LPL[ LBL:Lecture-Based Learning,讲授式教学法。 ]与CBL[ CBL:Case Study Based Learning,案例学习教学法。 ]结合而成的混合教学方法,并在十五派教学过程中由薛亮亮、高延龙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一种面向高复杂性专业技能培训的教学法。主要使用场景被限定于需要短时间内掌握大量非结构性知识的复杂技能成年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缓解成年职业教育教学时间长、学习效果差、学习过程痛苦指数高等问题。

十五派教学法强调学生的精力管理与迭代螺旋式上升的学习曲线,并辅以知识的分类分型,以求在课程研发、教案编写与教学执行这三个环节上,将节省学生学习时间、节省学生学习精力的目标彻底执行下去。

一. 十五派精力管理体系

十五派教学法的精力管理灵感是从自然景区通过对路线的设计,进而达到有效管理游客精力体力消耗的目的[1]而得到启发的,是任晓珲依据依据德国内科医生威尔赫姆·弗里斯提出并由后人被多次证实的生物钟理论[2]与奥地利心理学家赫尔曼·斯瓦波达提出的人体生物节律[3]而制定的科学有效的精力管理方法,此方法2016年在十五派内部首次提出并试用,在2017年正式执行。

举例来说,通过我们对十余个批次的学生观察可知,发现不同的学生在对应时间内的学习接受能力表现与弗里斯提出的生物钟理论高度吻合,基本是每隔两小时就会迎来为期三个小时的精力高峰期,而十五派正是根据这个观察结果精心设计了每天的上课时间。

因为早上08:30~11:30属于一天之中精力的第一个高峰期[4],也是一天之中的精力黄金时期,因此十五派的课程除特殊情况外都是安排在每天上午08:00~11:40上课,其中08:00~08:30用于将学生带入课堂,给予学生一个缓冲期,08:30~11:20讲授新知识,而11:20~11:40一般被用于当天课程的总结。对于下午14:30~17:30这第二个精力高峰期,则被用来练习上午所学内容,晚上辅以自习,从而构成一天的高效学习节奏。

同时,鉴于人的精力在一定时间内是有限的,而根据斯瓦波达提出的人体生物节律可知,人的精力基本都是以23天为一个大的循环周期,根据这个规律,咱们十五派将学生的精力分为“充分储备”、“适度消耗”、“及时恢复”这三个阶段,并在过程中注意“合理分配”与“高效利用”,进而在十五派教学法体系下形成了以21天为一个循环周期的“十五派学生精力管理五要素”,因涉及到十五派课程规划原理秘密与教学诀窍,这里不再详细举例,具体数据如下:

通过对于学生精力的科学管理,我们在教学后期有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疲劳感,并有效缓解了大部分同学在学习后期的情绪不稳定的情况。

二. 十五派迭代螺旋式上升授课结构

大多数教育机构在安排课程时,往往忽略了“人”这一重要主体,而是将“人”看作是一个容器,单纯的将大块的知识以月为时间单位向学生灌输,到最后通常得不到好的结果。

而十五派在2016年首次提出并开始实际使用“迭代螺旋上升授课结构”,通过将知识分块迭代教授的方式大大降低学习复杂知识的压力与难度,并通过螺旋上升理论分层重复所学知识,进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迭代螺旋上升授课结构”是任晓珲根据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的“发展的螺旋形式”而得到的灵感,螺旋形上升的基本特点和特征是前进性、曲折性、周期性。事物发展总的方向和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运动。但前进的道路不是直线,而是迂回曲折的,会出现向出发点回复现象[5]。

由以上对螺旋形上升的描述可见,螺旋式上升符合人类对于绝大多数事务的认知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是一般事物的发展逻辑。

举例来说,十五派所安排的异步周考就是对于“迭代螺旋上升授课结构”的一个基本应用。十五派的异步周考是每周四考上周六考过的内容,本周六考本周的学习内容,这样就通过考试的方式形成了一个小的螺旋,并且以周为单位每次提升一级。

除此之外,十五派对于各项关键知识还有比较复杂的大循环,这个大循环会被有序的安放在课程的各个角落中,使得同学们在无意间就形成了一个大的上升过程,因涉及到十五派课程规划原理秘密与教学诀窍,这里不再详细举例。

自从正式执行“十五派迭代螺旋式上升授课结构”之后,十五派的毕业率相比之前提高了21.02%,并且薪资中位数也获得显著提高,这充分证明了“十五派迭代螺旋式上升授课结构”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改善,具体数据如下:

三. 十五派知识分类分型原则

中国从清代章学诚所撰的《校雠通义》虽是中国目录学的高峰,但却同时开启了学科分类的概念,从而在傅斯年等大教育家的推动下得以发扬光大,从而使得学科分类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领域的发展。

也正是以此为灵感,在十五派成立初期课时有限的大前提下,任晓珲通过阅读大量教育心理学领域的文章后灵光一动,于2015年正式提出“十五派知识分类分型原则”。

任晓珲通过总结归纳其他同期IT教育机构的课程发现,几乎所有教育机构都未对知识进行有效划分,不但将需要练习才能掌握的知识大量反复教授,甚至花费大量时间教授学生能够轻松举一反三的字典类型知识,从而极大的消耗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对学生的精力产生了不必要的耗费。

更有甚者,部分缺乏教研能力的教育机构,为了让自己的课程看起来更“超值”,为了凑够足够长的课时,甚至将原本就是字典型的知识强行当成理解型知识进行逐一讲解,这样做除了表面上满足不良机构的课程丰满程度的诉求外,对于学生的价值十分有限,并极大的增加了学生的精力成本与时间成本,进而极有可能导致因学生耗尽精力而学习失败。

因此,根据当时十五派的课程特点,任晓珲将知识有序的分为了以下三类:

理解型知识

重在逻辑讲解

需要学生反思加固,最终彻悟

习得型知识

重在具体实战

需要学生反复练习,最终学会

字典型知识

重在使用方法

需要学生举一反三,最终掌握

而如果想要将学习时间节省下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总结提炼出大量的看似是理解型知识,实际为字典型知识的关键点,将大量相关或有高度联系的伪理解型知识构建为一个字典型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仅仅学会此类知识的某几个点,就能掌握并应用所有知识内容,进而达到大量节省学生学习时间的目的。

在经过反复多年的精炼与优化后,十五派的课程容量比最初扩容了近三倍,并处于国内前列,但十五派的教学时间却并未因此而加长,在这其中“十五派知识分类分型原则”的主导思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鉴于目前国内相关领域尚处于发展初期,相应机构数量有限,纵然模糊对比也会有刻意贬低之嫌,因此这里不再给出对应数据,感兴趣的读者可自行搜索对比。

以上教学方法是十五派通过数年的教学摸索而来,背后均有详尽的数据支撑,且每个方法分支均经过了至少10个完整学习周期的实验(每个周期不低于6个月),最终均被证明是整体有效的。针对部分不理想的部分,十五派通过两年的时间做了大量修正与改进,于今年正式形成一个完整的、经过验证的教学体系。

接下来我们除了继续改进现有体系外,还将继续教学体系建设的下一步工作,通过总结归纳落实此教学体系的具体分支,进而形成简单易用的方法论与执行工具,简化“十五派教学法”的执行难度并降低执行要求,并在合适的时候公布,以求为更多教育工作者带来灵感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陈建设,吕志明,钟莹峰, 从对客精力管理看自然风景区游览线路设计[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2):57-59

[2] 俞强, 生物钟的研究、功能和机理——201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简析[J], 科技导报,2017,35(23):33-38

[3] 娄道舰,蒋先军,浅谈人体生物节律与运动训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3(2):169-171

[4] 佳龙,智力·体力·生理节律手册[M],北京:能源出版社,1989:2-4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9

[6] 王映学,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及其测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4):53-55

北京蓝森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2020,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京ICP备13035942号-10